近日,市委、市政府印发《坚持“3820”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》,现予以全文刊发。
坚持“3820”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
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秉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的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,贯彻落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要求,落细落实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工作部署,坚持“3820”战略工程思想精髓,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,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,全力打造新时代有福之州、幸福之城,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,推动“十四五”发展目标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任务落实到位,为建设“机制活、产业优、百姓富、生态美”的新福建作出新的贡献,特制定本行动纲要。
一、总的要求
(一)工作目标
今后五年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擘画的蓝图,按照省委关于“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中走在前列、作出示范”的要求,坚持系统观念,重点建设福州滨海新城、福州大学城、东南汽车城、丝路海港城(江阴港城、罗源湾港城)、福州(长乐)国际航空城、现代物流城,打响海上福州、数字福州、新型材料、海港空港、闽都文化等五大国际品牌,实施党建引领、科教兴城、龙头扶引、扩大内需、改革攻坚、区域协同、绿色发展、温暖榕城、平安福州等九大专项行动,推动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突破。
经济发展取得新实效,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争先进位,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值实现翻番,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接近3%,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5%,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达4000家以上,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%。
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,国企改革、县域集成改革、三医联动改革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集成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,“放管服”改革、营商环境、城市信用排名保持全国前列。打造海港空港国际品牌,机场旅客吞吐量超2200万人次,福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,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准箱。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中心,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先行城市。
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,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,新时代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,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,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,闽都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。
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,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加快推进,大气、水、土壤、海洋等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,河湖水系治理成为全国典范,森林覆盖率达58.5%,空气质量排名保持全国重点城市前十位。
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,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,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,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文化、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,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,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,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。
市域治理再上新台阶,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,政府职能加快转变,社区治理能力不断提高,社会治理结构持续完善,平安福州、法治福州建设达到更高水平。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更加完善,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,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,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加快形成。
省会能级实现新提升,力争GDP保持年均7%的中高速增长,建成区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左右,城区常住人口达500万人,省会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显著提升。打造海丝枢纽中心,争创国家中心城市。
展望二〇三五年,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,我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基本实现,有福之州、幸福之城展现崭新面貌,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。经济总量再上新的大台阶,人均GDP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,建成具有福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,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,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,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,建成文化强市、科技强市、教育强市、人才强市、体育强市、健康福州。
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,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,我市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,达到世界发达城市的平均水平;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;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、完整的经济体系和高度化的产业结构;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和广泛的国际经济贸易联系;城市基础设施高度发达,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交通体系;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,全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。
(二)工作要求
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,统筹全市力量,建立党委牵头、政府负责,人大、政协协同,部门及县(市)区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。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结果导向,构建目标任务、行动抓手、责任分工、督促落实、考核评比等一体化的闭环工作体系,激发比学赶超、干事创业的热情,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在全社会营造支持行动、参与行动的浓厚氛围,推动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落地落实。
二、专项行动
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,必须落实到行动中,细化到项目上,重点推进九个专项行动。
(一)党建引领专项行动
1.行动目标
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,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,不断推动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,当好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示范城市。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,营造良好政治生态,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凝聚智慧力量、提供坚强保证。
2.重点任务
(1)当好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示范城市。持续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长效机制,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创新理念与重大实践的研究,组织工作专班深入挖掘整理,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传承资料体系,讲好福州故事。组织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。实施“一把手”政治能力提升计划,组织开展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专题培训。
(2)加强组织保障建设。深入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专项行动,持续深化“红色领航工程”,深化数字党建探索,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城乡基层治理格局;以市县乡村四级换届为契机,提升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力、战斗力。深化“达标创星”活动,扎实推进支部建设。围绕市委和市政府重点工作,强化干部一线考核。
(3)广泛凝聚各方力量。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,不断丰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福州的探索实践。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,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。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集中统一领导,持续巩固发展统一战线事业。
(4)营造良好政治生态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,一体推进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。深入开展工作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,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。高质量推进巡察全覆盖,完善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。着力整治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坚决遏制基层“痕迹主义”苗头,切实减轻基层负担。
(二)科教兴城专项行动
1.行动目标
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,加快科技强市、教育强市建设,高标准建设各类创新平台,加快打造全国一流大学城,推动建设中国东南(福建)科学城。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建设创新型省会城市,全面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。
2.重点任务
(1)加快教育强市建设。深化教育改革创新,实施“优质学校、优秀校长、优秀教师”带动,落实学校布局优化、基础教育提质等十大工程,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,加快推动福建职教城建设,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。到2025年,教育强市基础工作初步完成。全市新增20万个基础教育学位。实现“五个双百”:全市年教育财政投入200亿元以上,建设约200所学校,创建240所以上各级各类优质学校,培养200名以上优秀校(园)长、200名以上省级名优教师。到2035年,全面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市。
(2)建设福州大学城。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,高水平、高起点、高标准推进大学城规划提升,完善城市功能,补齐民生短板,增强大学城及周边地区的活力和发展动力。到2021年上半年,基本完成大学城片区重点区域、主要道路沿线景观环境提升和基础设施改造;到2021年底,基本完成征迁工作,大学城总体城市环境品质、景观面貌有显著改变;实施“名校+”带动战略,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大学、研究院所、实验室等合作,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。到2023年,“六个一流”目标基本实现,跻身全国一流大学城行列。依托大学城和高新区,逐步推动规划建设校、产、城、人深度融合的中国东南(福建)科学城。
(3)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。推动科技型企业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发展,培育一批“专精特新”的领军企业、行业冠军,新增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。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、建设共性技术平台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。
(4)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。建立健全科技重大专项“揭榜挂帅”攻关等制度,完善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,加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,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。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,推广“以企业家培养企业家”模式,打造优秀企业家队伍,引领带动企业创新发展。
(5)建设高水平科技研发创新平台。加快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建设,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、工程研究中心、新型研发机构、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科技研发创新平台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。设立产业引导基金,促进创新创业要素集聚,引导产业转型,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。
(6)激发人才创新活力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全方位培养、引进、用好人才。高标准建设人才三创综合体,集聚各类创新要素,提供全链条创新服务,实现人才“有用武之地”。完善住房、医疗、子女就学等服务保障,实现人才“无后顾之忧”。用好“榕博汇”“闽都英才”等平台,实施人才国际化政策、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和集成支持政策、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政策等有福州特色的“福聚英才”战略计划,形成人才聚集的洼地和创新创业创造的福地。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精准对接融合,大力引进和培育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。坚持以创新能力、质量、实效、贡献为导向,健全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收益分配机制,让科技人员得实惠、受尊重。
(三)龙头扶引专项行动
1.行动目标
坚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以“三个福州”为重点,着力扶引大龙头、培育大集群、发展大产业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,构建质量优、效率高、动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,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行业话语权的龙头企业、产业集群,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50%,海洋生产总值达4250亿元。
2.重点任务
(1)打造数字福州国际品牌。持续办好数字中国建设峰会。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(福建)建设,培育壮大“云大物智链”等数字产业集群。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,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“上云用数赋智”行动。积极发挥平台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开放、资源集聚整合的作用,扶持一批“专精特新”平台企业。围绕打造“全国数字应用第一城”,推进“城市大脑”建设和可信数字身份试点、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、新型基础设施试点等工作。
(2)工业(产业)园区标准化建设。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现代化,支持企业技改、扩大投资,培育一批五百亿、千亿级龙头企业。持续推进园区“七通一平”标准化建设,完善科研、产业服务、教育、医疗、商业等配套,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,推动晋安湖、旗山湖、东湖“三创园”建设。
(3)打造海上福州国际品牌。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,推进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,开展涉海金融服务模式创新。挖掘海洋资源潜力,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、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,培育一批海洋经济龙头骨干企业,大力发展远洋渔业,推进“百台万吨”深远海养殖平台等项目建设,持续壮大临港产业。
(4)打造新型材料国际品牌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,重点发展高性能膜、特种玻璃、功能陶瓷、石墨烯、纺织新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,积极发展新型合金、工程塑料、高品质特殊钢等先进结构材料,打造新型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,建设新型功能材料国家战略性产业集群。
(5)建设东南汽车城。依托福建奔驰、东南汽车等龙头企业,大力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及汽车产业链相关项目,形成集制造、销售、服务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集聚区,五年内打造成千亿级现代化汽车特色小镇。
(四)扩大内需专项行动
1.行动目标
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,建设消费中心城市,力争“十四五”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0%。深入实施内循环培育、双循环示范工程,投资消费潜力持续释放,经济发展空间有效拓展,通过建设丝路海港城、国际航空城、现代物流城,构建现代物流体系,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。
2.重点任务
(1)打造海港空港国际品牌。加快推进高铁进机场,加速机场二期扩建,实现高铁、航空优势互补,提升空港交通效益,打造福州(长乐)国际航空城。围绕打造国际深水大港,加快建设一批园区型、疏港型铁路专用线,完善集疏运体系,建设江阴港城、罗源湾港城,提升福州港竞争力,打造丝路海港城。谋划推动温福、昌福高铁等建设,打造连接长三角、珠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区域交通枢纽中心。
(2)建设现代物流城。加快形成“大进大出、优进优出”的物流大格局,在连江大规模成片开发福州物流城,集中承接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商贸物流业转移,引进一批物流龙头企业落地福州,打造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生活生产资料集散中心。用好用足中央政策,建设一批冷链项目,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。
(3)抓好“菜篮子”工程。严格落实“菜篮子”市长负责制,实行党政同责,确保市场供应和质量安全。打造以琅岐为中心,闽侯、闽清、永泰等多区域的果蔬生产供给基地,大力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。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,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,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,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22万亩以上。
(4)打造东南会展高地。加强与国际一流城市交流合作,抓住数字中国建设峰会、世界遗产大会等重大展会在福州举办的机遇,鼓励和支持国际、国内知名会展企业入驻我市。加强展馆、高端宾馆酒店等会展基础设施建设,进一步提高承载能力,做大会展规模,培育高端论坛和会展品牌,设立重大会展品牌和永久性会址。
(五)改革攻坚专项行动
1.行动目标
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,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新提升。“放管服”改革持续深化,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,营商环境评价排名稳步提升。多区叠加优势全面凸显,海丝战略支点城市作用充分发挥,形成东南沿海国际门户。榕台各领域融合持续深化,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先行城市。
2.重点任务
(1)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坚持“市场主体满意”和“营商评价提升”双导向,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全面建设数字政府,完善“云代办”“打包办”“一网通办”“全城通办”服务,推行登记业务“秒批”制、企业开办“小时”制,2021年底前,实现即办件比例50%以上、开办企业办理时限压缩到5个工作小时以内、全年办税时间压减到90个小时以内,力争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进入全球前20位,保持城市信用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前列。健全企业服务机制,完善“一企一议”、领导挂钩服务、重要项目用地统筹协调等机制,抓好全市企业家大会期间出台的龙头企业扶持政策以及修订出台的14项84条惠企政策的落实,全力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。
(2)深化国资国企改革。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全面开展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,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。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,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。厘清理顺市属国有企业关系。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,扶持国企加快上市进程。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,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,推动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。
(3)加快海丝核心区建设。以“海丝”战略引领“多区叠加”,深入实施丝路海运、数字海丝、中国—印尼“两国双园”等重点工程,围绕打造海丝门户枢纽、加强国际产业合作、开拓海丝市场、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等7条路径,全面深化与“海丝”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。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扩区,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,2021年推出“首创性”举措30项以上。持续办好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、海丝博览会、丝路国际电影节、海丝国际旅游节等重大活动,申办世界航海装备大会。加强对RCEP成员国政策、规则、标准的研究运用,指导企业着力开拓东盟、日韩等重要市场。着力引进氢能源、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。
(4)建成台胞台企第一家园先行城市。积极探索新路径、新模式,促进与马祖率先融合。推动榕台经济、基础设施、社会、文化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。落实落细两岸同胞同等待遇政策。进一步支持台资企业发展,加快培育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,吸引更多台湾人才来榕就业创业。持续办好海峡青年节、海峡两岸民俗节等活动。
(六)区域协同专项行动
1.行动目标
坚持城乡融合、山海联动,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,高水平建设福州都市圈,打造1小时通勤圈。加快实施老城更新提升和滨海新城、三江口片区开发建设,提升省会发展能级,争创国家中心城市。
2.重点任务
(1)加快新区新城建设。全力推进福州滨海新城建设,坚持产、城、人深度融合,扎实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,大力发展数字经济、临空经济、枢纽经济、旅游经济,加速产业集聚、产业升级。加快长乐区行政中心搬迁,加强湿地生态保护,抓好交通、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教育、医疗、文化、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。深化“产学研”融合,积极引进“大院大所”,吸引创新人才创业就业,推动大学城与新区新城联动发展。
(2)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坚持以城带乡,深化对口协作,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,力争七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400亿元,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深化农业农村改革,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,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。全面推进乡村建设,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,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,打造更多美丽乡村、特色小镇。
(3)市域空间布局优化。围绕提升都市圈综合承载力,推进沿江向海发展,加强城市设计与规划衔接,构建“一主一副、两轴两翼一区”国土空间总体结构。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,积极争取国家对我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支持,推动中心城区与县城一体发展。
(4)城市更新提升。实施闽江、乌龙江“两江四岸”风貌提档升级,推进精品景观段建设。实施新一轮市区、县城、镇区品质提升“十位一体”工作方案,加快建设智慧城市、海绵城市、公园城市、地下综合管廊。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及文物保护工作,以高颜值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。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。推进沿江景观带、滨海景观带、环山景观带、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带等“江、海、山、厝”四大主要景观建设。
(5)三江口开发建设。全面完成三江口片区征迁项目的净地交地工作。结合片区现有资源,聚焦总部经济以及文化、体育、教育等领域的高端产业,强力推进产业招商,加快土地出让,完善公共设施配套,推动打造美丽福州示范区、美好生活样板区、新兴产业集聚区。
(6)闽东北协同发展。深化13个协作平台建设,加快10大协作项目,统筹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、重大民生项目,促进就业、教育、医疗卫生等资源共享,加强产业发展、政务服务、区域应急、环保治污、对外开放等方面协同。提升省会辐射带动能力,打造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,加快形成“四市一区”1小时经济圈、生活圈、工作圈。
(七)绿色发展专项行动
1.行动目标
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加快推进,城乡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,各项指标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,国家生态市、环保模范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。
2.重点任务
(1)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治理。严格落实“河长日”长效机制,落实落细“河湖长制”工作责任,抓好闽江、敖江、龙江等重点流域及小流域综合治理,提升全市河湖水系水质,全面消除V类水质,力争稳定在Ⅲ类以上。巩固好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成果,持续完善雨污分离管网等硬件设施建设,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,不断提升内河水质。
(2)推进垃圾分类管理。加快建设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,加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控,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化、资源化,实现垃圾分类全域覆盖,垃圾转运实施等达到全国领先水平,垃圾分类工作保持全国先进。
(3)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精准减排,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7%以上。抓好散乱污企业治理,全面实施饮用水源保护。强化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。健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体系。强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。
(4)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,深入实施“三沿一环”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,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城市。全面推行“林长制”机制。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,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补偿、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等机制。落实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。
(5)促进绿色低碳发展。制定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,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,推进工业园区智能化、清洁化改造。发展绿色建筑,大力推广机制砂生产应用和装配式建筑,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。
(八)温暖榕城专项行动
1.行动目标
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,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,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提升,打响闽都文化品牌,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不断增强。
2.重点任务
(1)打造闽都文化国际品牌。高水平筹办好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,深入挖掘三坊七巷、船政、昙石山、寿山石等闽都文化内涵,继续做好福州古厝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,持续推进闽剧、伬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,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深化精神文明建设。以推进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为契机,开展全市域古厝普查登记和利用,延续城市文脉。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,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。
(2)深化文明城市建设。深入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,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,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。鼓励传统媒体强化内容建设,培育一批新型主流媒体,打造理论传播矩阵。加强网络文明建设,建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。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和阵地建设,培育特色品牌。推进诚信建设,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。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。
(3)强化养老服务保障。持续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集成改革,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体系。健全完善“1+N”政策体系,建设提升一批养老服务设施,继续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。推进市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平稳运行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,支持社会资本兴办中高端养老项目。城乡居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%,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8张以上。到2035年,基本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15分钟服务圈。
(4)建设健康福州。高水平推进滨海新城综合医院运营管理,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,加快发展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。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。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。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,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。推进体育强市建设,“十四五”末实现人均体育场地2.6平方米。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张,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达到3.8人,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80岁。
(5)提高居民收入。大力实施城镇职工、农民、困难群体、高端人才等“四大群体增收计划”,促进群众多元化增收。每年新增就业12万人左右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%以上。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,打造无欠薪城市示范点。
(6)强化社会保障。实施全民参保计划,落实工伤保险、失业保险制度。建立养老金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。继续深化医保制度改革。强化特殊困难群体保障,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提高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2%以上。完善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。推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试点工作。
(九)平安福州专项行动
1.行动目标
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,聚焦影响国家安全、社会安定、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,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,深化平安创建活动,全面提升平安福州建设科学化、社会化、法治化、智能化水平。双拥共建活动持续取得新成效。
2.重点任务
(1)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体系。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,推动各级党委(党组)认真落实维护国家安全主体责任,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。严防敌对势力煽动颠覆破坏活动,防范打击暴力恐怖活动、邪教活动、地下宗教活动、宗教极端活动、民族分裂活动,深化网络社会综合治理,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、制度安全、意识形态安全。
(2)健全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。充分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,深化社会治安联防联勤联控联动机制,强化重点场所部位安全防范,加强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。严厉打击惩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突出违法犯罪,常态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确保群众安全感始终保持在全国全省先进行列。
(3)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。持续压实公共安全属地责任、部门责任,健全公共安全风险预测预警预防机制,深化公共安全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,提升群众对平安综治工作的满意度。健全市县乡三级应急综合指挥平台,构建统一指挥、专常兼备、反应灵敏、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,不断提高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。
(4)健全社会矛盾多元化解体系。创新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解机制,把各类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、化解在基层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改进提升信访工作,规范市县领导干部接访约访和带案下访、包案落实制度,治理重复信访,化解信访积案,畅通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。
(5)健全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机制。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,完善市域社会治理制度体系、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,健全市级统筹主导、县级组织实施、乡镇(街道)抓好基层基础的社会治理工作体系,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。
(6)健全双拥共建工作体制机制。完善军民融合协调机制,加快推进军地土地资源整合置换工作。创新双拥工作载体,打造双拥工作品牌、亮点。进一步解决好部队官兵“三后”(后路、后院、后代)问题,为退役军人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服务。巩固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,力争实现“十连冠”。
三、组织保障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市委、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及专项行动小组和项目指挥部,切实加强对贯彻落实《行动纲要》的领导。市人大、市政协和市纪委监委、市法院、市检察院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,有效促进《行动纲要》落实。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责任,盯牢目标、精准发力、主动作为,建立健全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;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发挥各自作用,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,参与到专项行动中来。
(二)强化责任落实。各专项行动小组对该专项行动领域工作负总责,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,把目标任务项目化、清单化,明确时间节点、责任单位和责任人,并滚动实施。项目指挥部对该项重中之重工作具体负责,项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,由各项目指挥长指定办公室挂靠单位,配齐配强工作力量。各专项行动小组成员单位要积极主动承担工作职责和具体指标、项目任务。要加强协调配合,形成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、纵横交互的推进合力。
(三)优化工作作风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守土有责、守土尽责,对承担的任务全力以赴,对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决不回避,以优良的作风推动《行动纲要》落实。弘扬“马上就办、真抓实干”优良传统,健全一抓到底、跟踪问效的工作机制,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。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,鼓励干部敢于改革、勇于创新,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。
(四)强化督查考核。市委和市政府每两个月召开专项行动点评推进会,开展现场观摩、检查督促;市人大、市政协把专项行动纳入代表视察、民主监督范畴。市效能办牵头制定《行动纲要》考核办法,对九个专项行动的成员单位工作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考核,每两个月公布一次考核结果,年底纳入绩效考评。市委组织部牵头制定一线考核方案,在九大专项行动中发现、培养、选拔优秀干部。市纪委监委对工作推进不力、不担当不作为的单位和个人,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问责。